IM体育官方网站,IM体育App官网

企业文化  /  ENTERPRISE CULTURE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主页 > 企业文化 > 百花园 > 文学欣赏 >
崔更新: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来源: IM体育官方网站集团

    看到这个题目,稍加上了点岁数的人们一定不会陌生,这是伟人毛泽东的著名诗篇“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一段名句,这里请允许我借用伟人的诗句,去穿越时空岁月,去追寻天津农垦首批知青岁月的历史片段、岁月细节及如烟往事。是啊,在天津农垦的发展史上、功劳簿里有他们浓厚的一笔,在天津农垦的记忆里,1973年11月27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近万名怀揣梦想的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来到了农垦。从此,连续数年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扎根农垦,建设农垦,成为天津农垦的一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有生力量,推开了农垦发展的新篇章。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三十八年的峥嵘岁月,38个春夏秋冬,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最终坚定地、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像一颗颗的树苗和一粒粒的种子在农垦这片沃土中不断成长,由“客家人”变成了真正的主人,带领全公司员工一道同舟共济、艰苦奋斗、拼搏进取,肩负起了历史的责任与使命,把天津农垦由一个无名小辈变成了今天谁都不可小视的百亿集团,由自卑到自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的感动和成功。
    记得在38年前的那个冬日来的较晚了一些,在红光农场场部门前的显著位置,张贴着几幅“热烈欢迎知识青年扎根农场”的大幅标语,一辆辆的汽车和马拉车载着高举着红旗,高唱革命歌曲的知识青年来场报道,那热闹的场面至今还叫人印象深刻和难以忘怀。那时还正值文革时期,初到农场的知青们,前两个月都基本上是被集中在大礼堂里,听老农垦、老知青讲农场的发展史,谈体会、讲未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必要性、重要性,学习知识青年的好榜样邢燕子、侯隽、朱克家等人的模范事迹等。每天上工前一小时是学习读报时间,晚上还要集中学习一些政治实事,学唱革命歌曲,生活虽很单调但很充实。后来,各生产队都先后添置了电视机,总场场部前还经常放一些露天的中外电影,又为职工和知青们提供了交流、娱乐的好去处。
    说句心里话,在当年的那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大潮中,能来天津农垦的知青都是幸运的,尤其是能来红光的知青更是令人羡慕的。一是,红光当时是全市最大的果园,所从事的都是果园中的各项工作,劳动强度不大,况且空气新鲜清香,偶尔参加平整土地、开挖沟渠的会战也是少之又少。二是,有条件较好的集体宿舍、职工食堂和文体设施、吃住有保障而且离市区较近,骑自行车不到1小时的路程就能将分得的瓜果蔬菜送回家中。三是,能享受休礼拜、休病事假和挣月工资的待遇,当然工资现在看来是少了点,前两年的月工资是18元,但在那个以艰苦朴素为荣的年代,有相当一部分知青每月还能从18元中省出钱来贴补家用,多数人的工服上都会打着五颜六色,并有着一定装饰效果的补丁。一名成功人士回忆起当年的知青岁月时颇有感触地说:知青生活让我学会和懂得了什么是艰苦朴素、知难而进和坚忍不拔的深刻内涵,它将是一笔财富并让我受益终生。
    在二十多年前的1989年9月28日天津日报农村版曾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一篇吴羽写的纪实文学题为“散落的小贝壳”,文章讲述了在那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潮退去以后,将一些散散点点的小贝壳滞留在了岸边,它们好孤独、好辛苦、好苦涩、好软弱……。然而,在大潮退去之后,也有无数闪光的金子同贝壳一起留了下来,留在了岸边,在这片崭新的土地上创造着价值、实现着梦想,成为了日后融入改革大潮和天津农垦飞速发展的决策者和中坚力量。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而细细想来,对于这场运动的亲历者来说,这三十八年似乎又过得是那么的蹉跎和漫长,它整整占去了当年知青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实现了他们扎根农垦的青春梦想。伴着天津农垦一步步成长的脚步,想当年那一群刚刚走出校门,满脸稚气,也都只有十几岁的青年人,如今却都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他们当中有的已退休,有的带着满身的伤病,还有的长眠在了这块他们为之奋斗的土地上。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记住他们吧,去热爱他们吧。同时,更祝福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工作顺利,身体建康,家庭美满幸福。

(红光农场   崔更新)

IM体育官方网站